推广 热搜: 铸铁T型槽平台  BQG250/0.3气动隔膜泵  封号  北京  手中  bqg350/0.2气动隔膜泵  收购ACF  250*6防尘帘  牵手  滤芯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日期:2023-04-21     浏览:31    评论:0    
核心提示: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其逻辑性、系统性都很强。所以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应该有比较科学的 学习 方法 。尤其是 高一数学 ,它既不同于初中数学的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其逻辑性、系统性都很强。所以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应该有比较科学的 学习 方法 。尤其是 高一数学 ,它既不同于初中数学的学法,又是整个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数学,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期末知识点

1.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 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

2.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4.除法公式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商=除数

(3)除数×商=被除数

5.被除数

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数

6.除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

例:8÷2=4则2为除数。8为被除数。除数不能为0,否则没有意义。

7.商: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而推导得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8.完全商

当数a除以数b(非0)能除得尽时,这时的商叫完全商。如:9÷3=3,3就是完全商。

9.不完全商

如果数a除以数b(非零)除不尽,得到的商就是不完全商。如:10÷3=3......1,这里的3就是不完全商。

10.被除数和商的关系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11.2—6的乘法口诀

2×2=4

2×3=63×3=9

2×4=83×4=124×4=16

2×5=103×5=154×5=205×5=25

2×6=123×6=184×6=245×6=306×6=36

12.直角:几何原本中的定义: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横的直线交成的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的每一个被叫做直角,而且称这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一个直角等于90度,符号:Rt∠

13.几何中的锐角:大于0°小于90°(直角)的角。

两个锐角相加不一定大于直角,但一定小于平角。

14.钝角:钝角大于直角(90°)小于平角(180°)的角叫做钝角。

15.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可以不是水平的。

16.旋转: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点O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ˊ,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17.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相等。

18.旋转的三要素

(1)旋转中心;

(2)旋转方向;

(3)旋转角度。

注意:三要素中只要任意改变一个,图形就会不一样。

旋转变换是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过程中,原图上所有的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换同一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

19.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 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

20.7、8、9的乘法口诀

7×7=49

7×8=568×8=64

7×9=638×9=729×9=81

21.万以内的数的认识

100=10个10(10个10相加的结果等于100)

1000=10个100(10个100相加的结果等于1000)

22.克

克为质量单位,符号 g,相等于千分之一千克。一克的重量大约相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的质量,大约有一个万字夹的质量。

1 吨 = 1,000,000 克 (一百万克)

1 公斤(1千克) = 1,000 克 (一千克)

1 市斤 = 500克 (1 克 = 0.002市斤)

1 毫克 = 0.001 克 (1克=1000毫克)

1 微克 = 0.000 001 克 (1克=1000000微克)

1 纳克 = 0.000 000 001 克(1克=1000000000纳克)

23.千克

千克:(符号kg或㎏)为国际单位制中量度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

人教二年级 数学学习方法

一、 数学学习的基本环节与原则

在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学习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首先要听老师的课,这就是听课的一环;为了消化和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需要做练习,这就是作业的一环,为了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巩固起来,并了解其内在联系,需要记忆和归纳整理,这就是复习的一环;为了使下一节课学得更主动,事先需要阅读新课,这就是预习的一环。这四个环节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独立意义和独立作用,而各部分之间又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小循环,也就是一个学习周期。学习的周期就是学习的车轮运转一周的轨迹,善于学习的人应该从车轮运转一周的撤印中找到它的起止点和中间环节,把四个环节组成定型的学习周期,组成一个学习系统,使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样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学生学习独立新知时,一般要经历以下五个基本步骤。

***步,对所学知识事物或数的变化发展过程进

行初步感知。

如考察事、物的存在、演变的条件与过程;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演示、操作与实物及再现事物的存在、变化和发展过程,进而获得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感受。

按触和初步认识新知--建立感性认识

开展联想 ---形成新知表象

探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二次感知

抽象概括新知本质特征---向理性知识转化

记忆新知--- 巩 固

应用新知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重视学生学数学的基本过程的研究,对改进 教学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业学习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数学的特点,分析数学学习应遵遁以下原则:动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独立思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由此提出了以下的数学学习方法: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处处依靠教师,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人教二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二、重点是听课要有效率。

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我们学习的基本状况。而且上课效率提高,意味着可以节省课后补习的时间。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

预习即是对旧知识的复习,特别是预习中遇到的自己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先进行复习补上;在我们现在复习时,同学们一定先把基础知识看一遍,把老师发的题即使不会做也要深刻理解一下题意,以保证在听讲时深刻领会老师的思路。预习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因为预习中发现的新知识难点,也就是听课时的重点.;预习后把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同时预习可以培养学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2、听讲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

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知识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通常是对本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 总结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复习时的纲要

要认真把握好讲例题的求解过程,理解老师分析例题的思路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能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听讲掌握知识的重点,解决知识的疑点,提高数学能力。在听讲的同时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典型的例题与习题、扩充的知识记录下来,以备课后复习时用。

三、课后复习和总结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

可以先回忆上课老师讲过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最后问自己: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数学内容?它的思想方法是怎么样的?相关的例题习题的解题方法步骤怎样?

这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四、课后练习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学习方法。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而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巩固所学知识,以及解题方法。如果漫无目的得做题,其实跟没有练习的区别不大。重要的不在做题的数目多少,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来源:学科网]

正确的练习方法要在复习把握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必要的全面的基础知识练习。

所以做题练习应该是重“质”而非重“量”,没有效率的“题海”只能是浪费时间。

五、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采取一些具体的 措施

(1) 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2) 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到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 一定要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例长方体的对角线公式等。使自己平时的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4) 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

(5) 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6) 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位,通法放在***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考前应试指导

考试考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字,三基五能。所谓的三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五种能力就是空问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办、推理证明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考试就是考这样三基五能。其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重点,推理证明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是关键.最后的冲刺阶段的复习一定要讲究策略,要克服盲目做题。你不妨尝试以下的做法,或许你的成绩会有提高。

一、颗粒归仓 如何做到颗粒归仓,把会做的题都做对.在训练的时候应该做到;1.速度宁愿慢一点,确认对了再做下一题。2.解题方法好一点,审清题意。仔细研究。选择***方法解题。3.计算步骤规范一点,错误常常出在“算错了”,计算的时候我们的草稿也要写好步骤,确认了再往下走. 4.考虑问题全面一点,提防陷阱。注意疏漏,多从概念、公式、法则、图形中去考察,尤其是考察是否有特例,考虑结论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我们把会做得题都做对了,成绩就不会差了,也就没有遗憾了。

二、纠错到底 查漏补缺仅仅停留在订正错题上是远远不够的。错误往往带有反复性、顽固性,下次遇到同样的题仍然可能出错,正是因为错题反映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知识的薄弱或是思想方法的缺陷,所以我们才要紧紧抓住错题不放过,纠错到底。要纠正错误,还要找出错误的根源,更要深入地分析,再做几个同样类型的题加以巩固,这样做比做新题会更有效。

三、回归课本 在冲刺阶段,我并不主张把课本通读一遍,而是在纠错的前提下,对照自己的不足之处再回到课本,弄清自己原本比较模糊的概念,理解记忆相关公式和法则,做一做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高考题有些就是来源于课本或是课本题的变式,回归课本,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系统的掌握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四、精练巧练 做练习,求对而不求快,求精而不求多,求懂而不求完成作业。我们已经练了很多,也考了很多,再做很多的新题,不如重新有选择地做一些做过的旧题,比如把多次模拟考试中,自己没有多大把握的题再做一遍,并按照规范的书写格式做好,例如立体几何题还不能过关,可以选择十个题对照来做,我们会发现这类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总结规律,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五、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同学们,滕州一中有优美的学习环境,有一群乐于事业的热心教师,全体教师 经验 丰富,他们甘愿为你们做铺路石直至你们走进高等学校大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使你们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

下载本文打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二年级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重难点总复习资料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整理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 二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整理汇总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复习资料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重点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知识点

失败乃成功之母,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其实任何科目的 学习 方法 都是不断重复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二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1、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2、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4、除法公式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商=除数

(3)除数×商=被除数

5、被除数

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数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 说说 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数学学习方法 技巧

1、数学入门越早越容易

现在数学在各种选拔以及小学六年级考试等方面越来越重要,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习一些数学。对于今后希望在小学六年级中选择较好学校的学生,我们的建议是较早的学习相对是较好的。首先较早学习数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不会存在六年级时还要补习 三年级数学 知识的情况。其次较早入门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入门难度相对较低。

2、兴趣最重要,起点是关键

不少四五年级希望开始学习数学的学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在低年级时曾经学过数学的,但因为当时学习听课效果不好便放弃了,到了高年级,迫于小学六年级形势又不得不学。对于这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定阴影的,甚至有些学生抱定了自己不适合学数学的念头,有一定抵触心理。

所以既然家长决定低年级开始学习数学,一定要首先注意兴趣上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到数学中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比如数字游戏等等。

同时起点如果没有选好,孩子学得吃力,自然不会有兴趣,所以合适的课程选择也是家长要注意的。

3、一个好老师,一个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找一位孩子喜欢的老师就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一位好的老师能够让孩子迅速喜欢上课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不仅是孩子的是师长,也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问题,一起思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喜欢老师的同时喜欢数学。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上的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知识归纳(2)

★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位知识点

★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的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 认识刻度尺

2.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3. 认识几厘米

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4、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两个特点: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

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你会画线段吗?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特征:

(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板书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 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 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二、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 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

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 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 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附: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二年级的数学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重要。我在此整理了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下册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目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如何教好二年级的数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 方法 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新课 标 第 一网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 被除数=商×除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数除=被除数÷商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 )=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计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新课 标 第 一网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一、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二、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三、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1公斤=2斤

1斤=500克 1斤=10两 1两=50克

四、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推理时,先根据条件确定必然情况,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情况。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数学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数学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

2、枚举是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 抽象思维 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数学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3、应用题要接触:

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仁华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三年级的内容要不要学,尤其是应用题要不要学?首先,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中的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我们建议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的部分问题,但是难度不要像 三年级数学 课本中那样大。

如何教好二年级的数学

一、注意力方面:针对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设计着手,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将数学活动与游戏、童话有机结合起来,时不时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表扬、鼓励与肯定,调动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渴望成功的想法。

二、看和写的方面:学生在读题和做练习中看错数字、写错数字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比较普遍。计算简单,学生并非不会,而是马虎、不认真所致。怎样才能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呢?我感觉“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训练她的方法非常有效,每次限时一分钟内完成抄电话号码的训练,左手指,右手抄,抄完后对照,家长做记录。每天十分钟左右的训练。

三、听讲方面: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最会倾听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还要从几个方面来抓。

四、想的方面:要想让学生想得合理,真正理解题的意思,并能完整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离不开多方面的综合习惯的支持,因此,教师平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习惯: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2.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下册笔记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4)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汇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二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复习题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知识点

学习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计划本身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计划对学习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制定好的 学习计划 ,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二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

(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四边形的认识》知识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

知识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

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 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上的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关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原文链接:http://www.huishang88.com/news/show-16411.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标签: 线段 数学 二年级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